一、先来设想下2030年的场景(该场景定义为: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):
你已经不再拥有汽车(即“竭拥”)。你要从家到纽约,只需要提前在互联网上(先假想成Uber)输入了用车需求(出发地—家、到达地—纽约、出发时间—08:00、车型—特斯拉 Model G 等等),你08:00到达自家楼下时,就有一辆特斯拉 Model G 已经无人驾驶至你家,准备完毕以待命。
无人驾驶车辆载着你前往纽约,路程中你可以躺着休息、吃早餐、和朋友们一起看视频等等。达到纽约后,你下车,互联网上完成支付并反馈出行评价。随后特斯拉 Model G 继续“接单”,无人驾驶至下一用户,如此循环……
二、无人驾驶,群雄纷争,多领域巨头出手
关于无人驾驶,大玩家、大动作、大话题太多了,群雄纷争,硝烟不断。
1. Waymo:深耕无人驾驶多年,作为科技公司,却自行研发激光雷达等核心硬件;与Uber短暂蜜月期后反目为仇,为了守住无人驾驶将Uber告上法庭。
2.Uber:发迹于汽车共享出行,花重金6.8亿美元收购Otto(由原Maymo无人驾驶负责人单飞后创建),但如今负责人下课,技术进展几乎停滞。
3.GM:豪掷10亿美元收购CruiseAutomation;投资5亿美元拉拢Lyft,被Lyft抛弃后,自建汽车共享出行网Maven,凯迪拉克XT5、凯雷德和ATS,别克昂科拉、雪弗兰探界者、创酷、迈锐宝和科鲁兹等主力车型全部上阵。
4.Intel:160亿美元收购Mobileye,并和宝马、Mobileye引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,组成无人驾驶平台强有力联盟。
5.Tesla:这个到哪里都是焦点的坏小子更为激进,激昂抨击无人驾驶不能闭门造车,用几天就累计100万英里的无人驾驶数据(要知道Google用了6年多才累计了100多万英里)。
6.高通:390亿美元收购NXP。
7.……
鉴于无人驾驶的复杂性,与其相关的一众周边科技都会被带动起来,这包括:自动驾驶算法,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、摄像头等传感器,车载运算平台,高精度地图,网络通信服务商,使用和存储车辆运营数据的云服务商,汽车厂商,汽车共享出行平台等等。
三、为什么无人驾驶和汽车共享出行必然会联系在一起?
1. 从近期阶段来看,与汽车共享出行合作,是普及拓展无人驾驶的最好选择。
先不评论特斯拉的激进测试无人驾驶车对与否,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对于“人们总是惯性地恐惧新事物”的见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:
然而另一个事实是,所有汽车厂商的终端客户或说上帝,不是这思想先进的天才爱因斯坦,正是这些接受新事物慢一拍或N拍的芸芸人民大众。
所以矛盾就来了:一方面是技术趋势,大势不可逆,无人驾驶终究会到来;另一方面是客户上帝(芸芸人民大众)惯性地恐惧新事物,暂时无法接受。
那么怎么找个很好的试点切入呢?汽车共享出行领域无疑是个非常好的选择。原因如下:
1). 汽车共享出行平台的选择多样性:刚才提到,芸芸大众接受新事物要慢一拍或N拍,鉴于个体差异性,接受新事物的人群的数量分布规律如下:
如果可以通过租车或者打车,非常容易地就能体验一把无人驾驶,更能驱动有意愿”尝试螃蟹的人”去真正的“吃螃蟹”。而暂时不愿或不敢吃螃蟹的人,可以选择非无人驾驶车辆,继续他们的出行。
在第一批“吃螃蟹的人”的引领及验证下,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无人驾驶技术也就水到渠成地普及开来。
2). 汽车共享出行极具吸引力的“流量”。通过Uber、Lyft、滴滴等汽车共享出行平台让更多的无人驾驶汽车跑起来,尽快收集行驶数据,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优化更新及迭代。
2. 从汽车领域的长远高度发达来看,无人驾驶必然驱动“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”。
就汽车而言,它有两个属性:出行用品 兴趣用品。出行用品自不多说;兴趣用品则是指,对于很多人而言,驾驶汽车还是一种乐趣,这从宝马的品牌宣传语就可见一斑:Sheer driving pleasure(纯粹驾驶乐趣),BMW品牌似乎一直都在强调驾驶乐趣。
所以无人驾驶的出现,是对汽车属性都有实质性变革的,把“驾驶”都省略了,那么汽车所剩的也就“出行用品”这一属性了,这也就意味着,汽车仅仅是一种出行工具了。对于一种工具,其实从本质上讲,人们无一例外都是希望它方便、省心、好用就行了。
试想下,如果自己买一台无人驾驶汽车,买车、维修、保养、洗车、年检、加油……实在是十分繁琐,类比借用一句话:
We buy cars for our convenience not for serving them.(我们买车是为了出行方便而不是伺候它们!)
最好的情况就是,我不必拥有汽车,不必对汽车操任何心,它只需要在我有出行需求时出现就行了。 而这种状态,不就是汽车共享出行所憧憬和愿望的最终目标“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”吗?!
现在我们审视梳理下无人驾驶、汽车共享出行平台的关系:
好了,至此我们屡清了为什么无人驾驶和汽车共享出行会联系在一起、以及二者形成联盟之后会快速驱动导致的结果(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)。下面是已经形成的联盟(信息状态:2017.05.28):
四、“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“对汽车厂意味着什么?
1.先来深入剖析下“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”
所谓共享,即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(有时也包括产权)。对于汽车共享,其意义在于:通过提高汽车的使用率而降低人们对于该之的持有率。
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各国普遍都支持汽车共享,随着汽车行业发展和竞争加剧,汽车保有量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、环境污染,当然“每人一台汽车恰恰说明了每台汽车的使用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”,而汽车共享意味着“物尽其用”、意味着环保、意味着公益。
2. 再来回答:“竭拥式深度汽车共享“对整车厂意味着什么?
1). 个体不再买汽车了; 2). Uber、Lyft、滴滴等一众汽车共享平台经过竞争和格局重整,最终仅存活几家独占市场; 3). 甚至也极有可能,汽车共享被政府拿去,作为市政建设及交通管理的一部分,被统一统筹规划管理;
五、各汽车厂如何应对这种灾难性的未来呢?
有道是大势不可逆。技术、未来、科技、环保、共享、合理化……集众多闪光点于一身的深度汽车共享势不可挡,留给汽车厂的只有一条道路:格局架构转型,不再做汽车制造者,而转型做出行方案解决者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大汽车厂商积极活跃地参与到无人驾驶中来、参与到汽车共享出行中来。
对于刚才的“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 汽车共享出行平台”联盟,我们可以再补充一列“汽车厂商”,最终形成“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 汽车共享出行平台 汽车厂商”三足鼎立的联盟,见下:
现在我们审视梳理下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、汽车共享出行平台的关系、汽车厂商三者之间的关系,以及他们与竭拥式汽车共享的关系:
六、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、汽车共享出行平台、汽车厂商,三领域弱肉强食、跨领域吞并收购
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公司、汽车共享出行平台、汽车厂商,三领域既是同盟合作,更是弱肉强食。这种弱肉强食不只是领域内,更是领域外。对于每个参与者,都必须经过如下两轮的恶战,才能生存下来:
另外一条线路,是不同同盟之间的横向竞争。毕竟三个领域,每个领域各有所专、各有所长,即使再财大气粗,跨领域发展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,先形成同盟立于不败之地,后续再在同盟之间竞争也是一种出路。目前已经形成的同盟如下:
在每个同盟之中,谁在各自领域排名靠前,在同盟之中的话语权也强硬。比如:
1. Waymo FCA/Honda Lyft:Waymo是潜在“盟主”
Waymo在同盟中极为强硬。这得益于Waymo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强大地位,可以说是新一波无人驾驶研发热潮的鼻祖,Waymo可以提供无人驾驶关键组成部分全系统的解决方案,不只是软件,还有激光雷达和视觉系统等。在Waymo还是Google X一个探索项目阶段,是采购Velodyne的激光雷达,但当时就已经意识到必须得自行研发。
Waymo CEO John Krafcik 曾提到:
2. Uber Otto Volvo:Uber是潜在“盟主”
可以说Uber在该同盟中起着关键作用,这当然也是凭借着Uber在汽车共享出行领域的霸主地位。而且我们知道,Uber还在2015年在美国匹兹堡(Pittsburgh)成立先进技术团队(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 - ATG) ,为地图、车辆安全与自动运输进行研究并开发解决方案。
Uber还以6.8亿美元将初创企业Otto收于麾下,Otto联合创始人安东尼 |